CB Victoria in Media

(Oh! 爸媽專訪)【早把教育種子種心田】維多利亞幼稚園暨國際幼兒園校長三代的教育承傳 (Chinese Version only)

25 Jan 2019


丁毓珠校監、孔美琪總校長及吳嘉愉(孔美琪女兒)三代同樣從事教育,源於一種承傳。

丁毓珠是銅鑼灣維多利亞幼稚園暨國際幼兒園的校監;女兒孔美琪博士,是該校的總校長兼滬江維多利亞學校的創辦人兼總校長;孔博士的女兒吳嘉愉,即是維多利亞(中國)教育集團的執行董事。

三代均從事教育,源於一種承傳;而這承傳由丁校監開始,把教育的種子種在孩子的心田。

丁校監說:「我很喜歡小朋友,年青時站在童裝店門外想有天開童裝店。」

後來,她卻選擇做幼稚園教師。

她曾在蘇淅小學的幼稚園任教師,有次經過維多利亞公園,看到對面有棟很美的大樓,立志要在這創辦一所幼稚園。
那時是上世紀六十年代。

丁校監於一九六五年初辦幼稚園,別人問她取甚麼名字。她見維多利亜公園那麼美,便決定叫「維多利亞」。

無論工作有多忙,丁校監(左一)跟孔校長(右二),都會盡量分配時間跟孩子相處。


每分每秒親子
丁校監初創幼稚園,既是校長又是老師,有時還兼做清潔。周六、日更要回校值班,「因家長周末會來參觀學校或報名。」

雙職母親從不易為。丁校監不但讓女兒在自己開辦的幼稚園上學,下學後及周六、日還會帶女兒回校消磨時間。

孔校長回憶說:「我自己畫畫、唱歌、彈琴、打鞦韆、玩車仔、瀡滑梯;又或在課室用牆上掛圖當小老師扮在教學生。那就是我的童年。」

到孔校長升上小學,因只返上午班,而維多利亞幼稚園又近家,丁校監便利用午飯時間,回家陪女兒。孔校長:「那一刻最興奮,會把學校發生的所有事跟媽咪分享。」

丁校監還補充:「她上小學後,幼稚園四點多放學,我便回家幫忙看功課,陪吃晚飯、傾偈。」即使是雙職母親,她也不忘爭取每分每秒的親子時間。

丁校監回憶當老師時很多事情都是邊做邊學。「以前沒師訓班,一切靠自學。直至七零年代起,才開始有師訓班,為期12星期。」


身教最為重要
丁校監後來開始為社區服務,會帶女兒探訪老人院,參與為社區舉辦的青少年活動、嘉年華會、攤位遊戲等,成為一家的親子活動。孔校長回憶說:「周六、日我們就在活動中渡過。」

她最記得有一次探訪傷殘兒童。「我那時候七歲。看到長期卧牀的孩子,當中一位手不能動,站起來要用齊所有的支架才能支撐起。探訪完後回家,閉上眼便想着他們,不懂為何會這樣;讓我覺得要給特殊孩子更多的關注。」

孔校長後來在學校工作,同時亦兼顧多項公職服務,其中她擔任平等機會委員會委員多年,一直關注學前特殊教育。
「覺得要給特殊的孩子多些支援。這方面寫過很多信,到現在有在校康復服務,好好。」

「我想這都是媽咪當年對我的影響。」

經常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,最好的教育就是身教。正如孔校長,媽媽從她小在她心田埋下了一顆種子,待時機成熟,開花結果。

孔博士於2018年9月主持輔警東區警區周年進修訓練結業會操。


放手讓她發揮

丁校監強調,從沒鼓勵女兒走自己的路,當年更鼓勵她往美國讀醫,怎料女兒後來選擇了教育。

孔校長說:「我從小已很喜歡小朋友。小學四、五年級開學,會回校當小老師。十多歲湊小朋友,見到他們被我哄到不哭,像樹熊抱着我,我會好開心。」

「起初大學選科,選了兒童心理學,想做兒科醫生。」


「直至大學第三年,往三藩市交流。邊在兒童醫院幫忙,邊在大學附設的幼稚園當義工,讓我發現原來自己還是喜歡教育;在幼稚園自主性較強,可設計課程,成功感較大。」

「回到大學決定多修一門教育,想着日後能做心理教育家或老師。」

對於女兒當年的決定,丁校監說:「我無阻止她,讓她自由發揮。她從小到大,我都沒阻止她做任何事,唯獨讓她接觸不同的事物,再放手讓她自己選擇。」

孔校長完成學業,在美國找了教師工作。

孔校長在美國教書時,很多教材、教具都是自己一手一腳做。她回憶說,有次為讓學生模擬出入境坐飛機的情況,特別找來很多紙盒做飛機給學生學習,卻不小心(界刂)傷手縫了好幾針。但她至今談到創作教具的過程,還是很有滿足感,覺得可以幫到學生。


我要跟她學習
丁校監說:「但一九八四年,我辛苦了,開始要做市政局(區議會前身)的工作,加上學校二十周年紀念要搞開放日,便叫她回來看看。」

「她見學校跟以往不同。我叫她回來幫忙。她說不成,個個看着我大。而且我還用舊的一套。」

「我想想係喎!那不如我跟你的方法做,我都想學習下;時代不同,美國的方法可能不一樣。」

「我把自己舊有的經驗給她,再用她新的方法,一路跟着她走。」

孔校長當時在美國已教了一年書,發覺教育才是自己真正的興趣。

「我很喜歡佈置課室、創作教材和課程,晚上回到家都想着這些,好想讓小朋友能在愉快中學習,並想着自己有所學校時該怎樣做。」

丁校監知道女兒的心意,鼓勵她負責籌辦一間屬於自己的學校。孔校長:「當時媽咪給我看報紙的招標廣告,她鼓勵我試下創辦屬於自己的學校。於是我去投標。」

結果,校長在康怡成立一間由她一手一腳負責創辦的學校。「以往都有想過,在美國教書福利好,可教到退休;但現在有這機會,覺得可以試試,是很寶貴的經驗。」

孔校長很感恩她廿六歲時,媽咪鼓勵她去投標創辦學校,讓她人生有不一樣的經歷。


晚上會傾電話
從那時起,丁校監專注公職服務,孔校長即負責管理學校;同時她亦很好學,放工後到港大修讀初開辦的幼兒教育碩士課程,邊工作邊進修。

孔校長:「媽咪在管理學校上給我很大的自由度,但背後又會默默支持我。我們習慣每晚都傾電話,有時有些問題我解決不來,就會找媽咪。」

到女兒出來工作,仍經常跟媽咪傾電話,請她教導,這樣的親子情,讓人稱羨。

丁校監:「畢竟經驗是老的好,但年青人就有創意。像我們學校,是首間有家長教師會,便是由她一手成立的。我們收集到很多家長的意見,學校的發展亦全靠家長和舊生。」



丁校監大半生從事教育,桃李滿門。她說從事教育最重要是要有顆愛孩子的心,而從她們三代人對教育的熱誠不難印證這點。

最重要是投入
近來,孔校長的么女吳嘉愉(Melanie)亦回校幫手。

Melanie本身在芝加哥大學讀經濟,回港順理成章做金融;在銀行找到投資工作,是人人夢寐以求的。但她發覺自己還是喜歡教育,初時周末在playgroup教班,繼而到港大進修教育文憑課程。

Melanie說:「從小到大家姐較文靜,大家以為她會從事教育。但我畢業回來,做了幾個月銀行,發覺不喜歡終日看着個市,提出想去教playgroup。」

「都有受婆婆和媽咪影響。她們從事教育那麼多年,從沒說很累想要放假;任何時間她們都是全副精神放在學校,而且永遠都做得很開心很樂意沒抱怨。是這份熱誠和投入吸引我從事教育工作。」

她後來更辭了職,回學校幫手。「媽咪是那種知道我想便鼓勵我去做的人。我做了幾個月playgroup,發覺相對於正職,我更喜歡跟小朋友一起。」

「期間去進修,媽咪都有鼓勵我。」

「跟她性格很像。我從小到大,媽咪、婆婆不但從事教育,還兼顧公職和義工。她們的時間都分配得很好,是因為每次都給予百分百分的專注和投入。媽咪跟我說所有事你都能做到,只要早點上班做多些,放工再可以去進修。」

做父母以身教作則,教曉女兒投入與專注。孔校長:「對小朋友而言,尤其是做他們有興趣的,他們自然會很投入。」

Melanie選擇從事教育,亦是受婆婆和媽咪的影響。


孩子要有經歷
孔校長在孩子小時候起,便帶她們做義工。孔校長:「我沒安排她們上很多的興趣班,反而很多時周末會一家參加社區活動;否則,便一家去玩。」

「別人問我為何做那麼多義工。我也不知道,這是我童年的一部分,是校監影響了我。」現在她影響了女兒。Melanie:「我從小每月也跟媽咪去老人院探老人家,跟他們唱歌吃飯傾偈,這是我們的周末活動。」

孔校長亦跟媽咪一樣,無論多忙也會抽時間陪女兒。「她們小時候,我會每晚臨睡前跟她們講故事、傾偈。她們也習慣了晚瞓,我亦安排她們返下午班,可以晩上我放工後有多點親子時間。」

「我回去很多活動的,也必定會幫她們洗澡,這是很溫暖的親子時間。」

 以往Melanie在港工作,現在在上海開辦學校,兼修讀語文教育。採訪前一晚,她剛從上海回來;探訪當晚又趕着回去,因那邊新學校要請老師,明天老師來試教。

孔校長:「我本來想要否上去,後來想想還是放手由她自己來。」

「我廿六歲時,媽咪給我一份報紙說有投標機會,叫我自己開學校。我記得那時搞裝修,工程師說很多東西都不成,我差點哭了出來。但這是一種鍛練,我也希望女兒有鍛煉的機會。」

「孩子要有經歷,才會成長。」

眼前三位不同時代的女性,有着相同的特質,這就是所謂的承傳;而承傳,非是只留下很多的物資給下一代,相反是對生活、工作、人生的一種態度。

Melanie受西方教育但思想傳統,認為一家人有着相同方向和理念,萬事自會做得好。

影片片段: https://m.facebook.com/story.php?story_fbid=2501072556630476&id=892940630777018
撰文:馮淑玲

攝影:黃頌偉

攝錄:湯米

轉自2019年1月25日 Oh!爸媽"名人專訪"

http://www.ohpama.com/378314/24parent/%E6%97%A9%E6%8A%8A%E6%95%99%E8%82%B2%E7%A8%AE%E5%AD%90%E7%A8%AE%E5%BF%83%E7%94%B0-%E7%B6%AD%E5%A4%9A%E5%88%A9%E4%BA%9E%E5%B9%BC%E7%A8%9A%E5%9C%92%E6%9A%A8%E5%9C%8B%E9%9A%9B%E5%B9%BC/